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特斯拉都有前行李廂,大概能容納一只20吋登機箱,但有個小缺點是關起來的時候,因為要稍微用力按壓,前行李廂蓋比較容易留下指印。








為了讓底盤吸震性數據能夠橫向對比,每次測試我們都掌握以下標準流程
1.以P Box作為車速判斷:由於各車時速錶各有不同誤差,為了精準掌握車速30km/h、60km/h,因此以GPS訊號的P Box為車速依據。
2.震動計算起點統一:起始點為前輪壓到第一根減速條,震動儀產生G值開始計算。後輪壓到最後一根減震條、震動回復近於0時為計算終了。在車速一致、計算起終點都相同之下,所測得的震動數據即可橫向對比。
名詞解釋
瞬間最大G值:儀器所測得的瞬間最大值
三關卡震動時長:車身開始震動計算,到恢復平穩截止,將三關卡各自震動時間相加總合,時間愈短,可解釋成穩定性愈好。
三關卡G力總和:在車速、計算區段都相同的情況下,把同一段時間裡的震動值相加,若總值愈小,代表吸震性佳,需特別說明的是,這總和值不代表總受力,而是希望大家較容易理解且能相互對比的數據。
Model 3 Performance採用運動化設定的懸吊和圈胎配置,在一般路上低速行駛就有蠻清晰的回饋感,但不至於產生過於死硬的彈跳感,在30km/h的震動測試項目中,可看出車輛的上下瞬間G值都不大,通過最後連續左右交錯的曲線也頗平穩,沒有多餘晃動,懸吊處理低速碎震的效率良好。
在速度更快的60km/h陣仗中,可看出曲線依然是規則走向,沒有太劇烈的擺盪,懸吊能快速吸收路面減速墊的震動,這時車內的感受平穩,估計Model 3 Performance除了懸吊設定良好,電動車重心又低又集中的配置,也相對利於車身的穩定性。
既然沒有引擎,靜止怠速僅有空調的運轉聲,一般車輛通常落在45dB左右,Model 3的37.5dB則明顯低了一截,但接下來三項均速行駛所測得的數據都沒有突出表現,40km/h和70km/h是傳進車內的胎躁較大,高速的110km/h主要受到風切聲影響,對於沒有引擎聲浪的電動車來說,這些外在聲響更容易被凸顯。
Model 3全車系都有雙前座電動調整,並且都採用人造皮革包覆, 座椅觸感柔軟,但椅面對於大腿的支撐略弱,激烈操駕時,側向包覆性也有提升空間。
後座椅乘坐感同樣柔軟,椅背角度合宜,不會過於挺直造成不適,而比起Model S,後座腿部支撐也好上許多。
由於沒有傳統儀錶配置,中控台造型也較扁平,前方視野盲區僅5.1m,這數據優於過去測量的C300進化版(6.6m)和330i M Sport(7.5m),但後視野則受到較高的後帳板影響,讓盲區距離達到38.9m,表現普通。
實測數據來看,兩側的視野範圍都不大,除了外緣均沒有廣角鏡設計,視覺上的鏡片面積也比較小,開車時變換車道要多留意觀察和善用盲點系統。
主要影響總盲區占比是後方兩側C柱的部分,造型低斜之外,固定式頭枕也是遮擋到視野的原因之一,其他方向則沒有明顯不足,都在合理範圍內。
相比先前C300進化版(4.6m)和330i M Sport(4.7m),Model 3所需要的迴轉半徑多了不少,這都會反映在停車或巷弄迴轉的情況中。
Model 3 Performance沒有聲浪、無須控制檔位,少了很多周邊感官,需要一點時間適應,加上動力驚人,為了能確實掌控車輛,我們先嘗試用運動模式暖身,熟悉調性後再換成賽道模式,然而三圈激烈操駕之後,剎車開始出現過熱,第四圈通過起跑線時,儀錶跳出過熱警示,為了安全還有保護車輛,當然得回PIT休息散熱,車停妥後,前剎車一股焦味竄出,只能等待冷卻之後再以賽道模式的狀態實際挑戰單圈。
其實,Tesla都有設想到這些問題,因此設計了一個賽道模式,只能在靜止、P檔時進入,儀錶會跳出注意事項,並且連動關閉動態穩定系統, 由於這時動力系統是最「緊繃」狀態,還會提醒車主留意車輛輪胎、剎車狀態,以確保安全。
賽道模式下,車外可以清楚聽到散熱風扇持續運轉,讓持續大功率釋放的電池可以有效散熱,另外我們還發現,站在前輪旁,可以感受到剎車熱能向外擴散,也就是靠風扇散熱,讓正式測試時,跑了6圈都未見剎車過熱,因此若你要開著Model 3 Performance「拚輸贏」,記得一定要進入賽道模式!
還好前後都有馬達,成為四輪傳動,出彎踩油門(或者該說電門)變得簡單一些,若是後驅,那絕對很考驗駕駛功力,但也別仗著四驅就太粗暴,因為後輪動力較大,很容易產生Power Out,一不小心,也是會有打圈失控的可能!至於玩甩尾這件事,又沒那麼好甩,或許是電控系統設定,也可能是後輪少了高鎖定比率的差速器,因此很難持續橫移、白煙番長!
Model 3 Performance方向機轉向齒比很小,轉向感很俐落,懸吊支撐性也不錯,或許因為底盤就是電池所在處,重心低,縱使車重超過1.8噸,但並沒有感受到太多重量感,先天的結構優勢,讓Model 3有著不錯的操控身手(Model S亦然),加上驚人的動力,235/40R19的Hankook Ventus S1 evo3也還算能勝任(當然若能升級,例如換上PS4S抓地力更好的跑胎,單圈必定更快),因此跑出40.4秒榮登最速榜首完全不意外!
這次能刷新單圈紀錄,Model 3 Performance除了重心低、四驅系統等先天優勢,強猛無時差的動力肯定也是功臣之一,從P-Box賽道曲線圖看得出,在大直線拉出最高時速130km/h,原本的紀錄保持者Golf GTI Performance Pure則是118km/h,這在平均圈速40多秒的迷你賽道可說差距甚大!
進行加速實測一樣用最強的賽道模式,起步動作省去過往測試傳統燃油車時,左腳剎車、右腳油門在原地拉升轉速的方式,Model 3 Performance直接在靜止狀態下將油門一拜即可,四輪驅動設定毫無空轉,強勁的貼背感受類似以前接觸的Nissan GT-R、保時捷911 Turbo S,只是很安靜罷了,瞬間G值達到0.93,從側面角度就能看出明顯的抬頭姿態!
0~100km/h的最佳成績為3.59秒,雖然和3.4秒的原廠數據有些微差距,但表現也夠嗆辣了!而0~400m低空飛過12秒內,表現和過往測過的M2 Competition差不多,很不錯了,值得一提的還有40~70km/h再加速,僅花了0.98秒,動力反應超即時!
Model 3 Performance有專屬圈胎和剎車配置,最終繳出的36m成績,符合運動化車型該有水準,正常行駛應該都沒問題 ,比較需要注意的,大概是這車因為沒有引擎聲、加速又快,容易不小心超過預期速度,等於當下也要施加對應的剎車力道,免得出現減速不足的情況,而非剎車系統本身不夠力。
這是超級測試首次以電動車作為主角,過去的油耗測試也得調整為「耗能測試」,但基本上路線和測試時段都一如既往,但由於不必加油和計算耗油量,因此以行車電腦的耗電量作為實測數據,並以特斯拉官網上列出超級充電每度電(kWh)/5元為單位換算,最終結果顯示Model 3 Performance的代步成本非常低廉,要是以家用充電來算的話還會更便宜,名符其實會跑又吃得少!
論性能,Model 3 Performance實在沒話說!加速可用兇猛形容,底盤也能完全承受,但三天兩夜的深度試駕裡,在激情過程裡(衝直線、跑單圈),雖然快又猛,我們心中總覺得少了甚麼,原來是缺少聲浪、換檔頓挫,甚至是廢氣味,綜合來說,就是感官刺激!
所以激情過後,覺得若有幸入手Model 3,我們更推薦續航力更好、跑起來也很快的Long Range,畢竟電動車嘛,替代能源驅動車輛才是關鍵點,性能比較偏向彰顯技術的附加價值。除了性能,以中型房車標準來看Model 3,空間、乘坐性也都算合宜,沒有太明顯缺失,再加上對比其他電動車,Model 3定價可用便宜形容,想嘗鮮買一部電動車嗎?我實在找不到任何一個理由叫你別買Model 3!